记者 | 胡亦心
编辑 | 胡海英
出品 |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共享汽车模式肯定是没有明天的,商业模式本身就不成立。」
这是小灵狗出行CEO胡钢用了8个月的时间,花了8000万(人民币,下同)「买」回来的结论。
在创办小灵狗出行之前,胡钢的身份是项目投资人、基金公司合伙人,带有「浙大系」的光环,长期关注汽车产业发展,专注于投资新能源、清洁能源。
按照胡钢的话说,创办小灵狗出行属于「投资投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投资失利,一大批新能源车「囤」在手里,总要消化掉。试过共享汽车,如今定位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直租出行平台,小灵狗出行今天的模式,更多的是突围路上边走边试的「结果」。
起步虽然有些「被动」,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租赁界的「老大」、 A轮估值50亿元人民币这两项成绩,也让小灵狗出行有了谋划「新未来」的底气。
投资「失败」而入局
据胡钢回忆,早在2011年,在外界很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投资界内部就研究判断: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风口。于是胡钢就开始了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布局,先是投资新能源核心的「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之后又开始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
「少到去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是卖给曹操和滴滴这类出行平台,个人消费者只占整个新能源市场的百分之十。」胡钢说,消费端难以开拓,生产却源源不断,产能过剩成了行业困局。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除了消费者担心「车开到一半没电了」「充电桩不够」的问题之外,频繁迭代也「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019年,小鹏汽车发布2020款小鹏G3,相比老款产品,2020款小鹏G3续航和配置增加的同时,价格却更低。一些客户「旧车型」的车还没拿到手,新车型的车就出来了,升级前后的差异,直接惹怒了车主,集体要求退车,小鹏汽车也因此陷入风波。
面对砸在手里的新能源汽车,胡钢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乐观的人,也正是因为充满乐观,「才能‘活’到今天」。
帮主机厂「消化」库存,是胡钢创办小灵狗出行的初衷。「你不接也得接,不干也得干,总不能破产吧,拼搏一下也许还有机会,一边走一边探索,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
「这路不是我一开始就想好的。我不是神仙,肯定想不到,也没有什么创业的神奇故事。」小灵狗出行未来是什么样的模式,胡钢一开始没有清晰的思路,新能源汽车租赁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更多是在实践中探索,在试错寻找方向。
从投资到实业,从原来靠思维和想象,到如今的事无巨细,胡钢坦言,一开始也很痛苦,但干着干着就习惯了。「乐观是我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两者结合之后的感受:既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
「什么才是可行的模式」
2013年,微公交开始出现在城市街头,只要有驾照,谁都可以租下一辆「微公交」电动汽车,随借随还。
「微公交」是胡钢此前参与投资的一个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这「教训」也让胡钢坚定的认为,「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并不可行。
在胡钢看来,「共享」这个概念被共享单车带到了沟里,成了高频、低廉、吸引用户的烧钱模式。但真正的共享,应该是大家共同分摊成本的模式。「共享自行车这样低成本的模式尚不能通过产品自身实现盈亏平衡,需要通过达到一定量级,通过流量本身和其他一些服务来赚钱,成本更高的共享汽车就更难盈利。」
如何盈利,如何跑出可行的商业模式,是悬在胡钢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必须要想通的问题。把租赁时间拉长,把新能源车从「产权」变成「使用权」,是胡钢找到的「破题」点。
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胡钢发现,一月以上的长短租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成本和收益,少于一个月,成本就难以覆盖。于是,小灵狗出行形成了月租、季租、年租、整租、二手车、政企类租赁为主的商业模式。
从统计来看,当前小灵狗出行平均一辆车租赁时间3.7个月,大约每四个月一辆车会被流通一次。更长的租期,使得每一辆车的租金都能覆盖成本,实现每一辆车的「单独盈利」。但这远远不够,对于租赁而言,出租率是分时企业的重要「生命线」。
当前,小灵狗出行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块,一是围绕C端用户的长短租、整租服务;二是B端的政企客户,车改之后,政企客户市场巨大;三是衍生服务,包括新能源二手车的处置以及和主机厂的其他战略合作。
虽然这三块业务已经让小灵狗出行实现盈亏平衡,但胡钢觉得远远不够,盈利仅仅是维持生存,并且很难再扩大,「要扩大就又要往里砸钱,运作模式还太重」。
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小灵狗出行的资产变轻,在这个方面,胡钢有了自己的谋划,也即将开始调整。
2019年,移动出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突破了3240亿元,面对这样一个超千亿的市场,行业正不断洗牌、资本逐渐回归理性。胡钢说,现在还处于劣汰的阶段,还没有一家所谓的出行公司实现盈利,大家都在「烧钱」的状态下往前走。「劣汰是什么概念?就是烧钱,烧到没有资源再烧了,他就得退出这个市场」。
行业一直在「劣汰」,但也不乏新入局者。这个行业的门槛在哪?胡钢说,门槛就在于重资产、重运营。「不管是谁,先掏二十亿放在里面‘烧’一下」。
在胡钢看来,当前还能支持烧钱、烧资源的共享出行玩家背后,都有国企、央企的支撑,但支持是有限的,他们也要转型。同时,像滴滴这类互联网出行平台,也可能会入场做租赁服务。
回顾创业路,胡钢感叹,家里没有矿,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创业,因为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如果选择的赛道是红海,为什么你能成功?你觉得是特色,市场不一定会买单。但如果选择的是蓝海,你就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形成规模声势,赛道清晰了,才会有人支持你。」
是选择在已有平台上发展,借助平台的力量去做事,还是自立门户,自己搭建平台,中间的取舍,胡钢建议一定要想清楚。
也正因为从事了实业,胡钢开始理解为什么几十个项目才能投中一个,「不是创业者不努力,而是要成功太难。」
- END -